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台风研究所!

工作动态

参观钱学森图书馆有感

发布时间:2012-05-21 15:39:21   作者: admin

    2012411日,上海台风研究所组织全体职工参观钱学森图书馆,参观活动结束后,各科室组织讨论,并且撰写参观感想,进一步深入学习,积极创先争优,为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做出积极贡献。

 

领略大师的风采――走近钱学森

钟颖旻(上海台风研究所办公室)

    今年四月,在单位组织全体职工参观钱学森图书馆的活动中,我有幸再次领略了钱老先生的大师风采。钱学森图书馆坐落于老先生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内,馆内珍藏有1.5万件常设展品。从三层楼高的导弹实体到神州一号,从“庭审记录”到“冒名电报”,从薄薄一张手书辞呈到唯一用过的公文旧包,每件展品仿

佛都在诉说着钱老的一生。

钱学森先生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功著元勋。还是在年少时,我就知道了钱老先生如何在新中国建国初期舍弃美国优厚生活条件并历经磨难返回祖国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感人故事。这位享有国际声望的著名科学家,在回国后的几十年来,不断穿行于人迹罕至的西北沙漠,与冰川雪山为伴,以戈壁荒源为床,用他苍劲有力的手臂擎起了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书写了自己充满瑰丽色彩的传奇人生。

馆内珍藏的件件展品以浓郁笔墨描绘了钱老多姿多彩的人生和丰富的心路历程。钱老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还是一位通晓哲学、医学、艺术的博学才子,特别在音乐方面更是极具造诣。随着参观的深入,大师的风采犹如缓缓展开的画卷,越发清晰地展现在我的面前,他无私的民族气节和奉献精神彰显了他的高尚品格和情操,对父母师长的缱绻情义展示了他优厚的传统美德,与妻子青梅竹马、相濡以沫的融融生活见证了他忠贞不渝的爱情观……

钱老的一生是重若导弹却又轻若辞呈的一生,是历经风霜却又绚烂多彩的一生。走出图书馆,我颇有思绪和感悟,他的一生将无时不给我们启迪,美丽的人生就是淡薄名利与热爱生活。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参观钱学森图书馆有感

 唐碧(上海台风研究所办公室) 

参观完钱学森图书馆,除了感叹钱老的满腹才学,敬佩钱老的爱国热情之外,还有三句话令我深深触动,“以淡定之心面对权力地位;以淡泊之心面对功名荣誉;以淡然之心面对物质待遇”,这是多么高尚的精神境界,重事业,轻名利,不知享受为何物,这种精神值得我好好学习。这三句话久久萦绕在我心头,当今社会,特别对于我们这些刚步入社会没多久的年轻人来说,实可以当做座右铭。如今,崇尚奢华,追求物质享受,已成为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目标,甚至成为一种社会风气。面对社会的各种金钱诱惑,攀比心理日益盛行,我应当认清自己的位置,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单位、为社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犹记得家人时常告诫:“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低标准”,“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坐冷板凳”,我想我会牢记这些话,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自己该做的,不想自己不该想的。

 

参观钱学森图书馆感想

殷岳(上海台风研究所办公室)

411日,随着大家一起去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位置很近,就在上海交大后面。

不多时就到了,跟随大家,听过了导游的解说,看过了很多钱老曾经几时用过的物品,以及留下来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

以身报国,无数次的从自己口中脱口而出;攻关创新,也无数次的拿那些微不足道的成绩来到处表彰自己,参观后,我第一次为自己感到了羞愧!

人的价值有重于泰山的,亦有轻于鸿毛的,虽然无法到达钱老大家的境界,但是我愿尽我所能,更多的为单位、为集体利益考虑,兢兢业业、塌塌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真正做一块不谋名利的铺路石。

 

观钱学森图书馆有感

周皛(上海台风研究所办公室)

他是曾经的望族,刻苦求学名校,留学美国,创造卡门-钱公式,36岁成为终身教授,5年被囚终归国。他殚精竭虑,无怨无悔奠定祖国航天业。他,就是钱学森。

走进钱学森图书馆,仔细瞻仰钱老遗物,让我倍受感触。玻璃窗展示的所有手稿无不深深的打动我,感染我。尤其是钱老在一次演讲中的手写演讲稿,让我叹服。全篇上下用格子稿纸一气呵成,无一错字,无一涂改,书写工整,标点正确,另加引用。思维之严谨是我平时所见之最。这种大师级人物,固然有其聪明的一面,但更多的还是一种逻辑的构建,认知的构建,才能不断的创造自己的体系,汇总自己的体系。钱老更是爱国主义的典范,是当代中国的国魂,是知识分子的楷模,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用“感动中国人物”组委会给予他的颁奖词来总结钱老的一生再贴切不过了——“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观钱学森图书馆有感

孙婧(上海台风研究所办公室)

位于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内的钱学森图书馆钱还原了钱学森回国的历程:从与检察官的对话到写给祖国的求援信,再到克利夫兰总统号的合影,在香港过境时的船票……让我再一次感受钱学森归来引起的震撼,体会把个人命运和祖国、民族、人民结合起来的感动。

在参观的整个过程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回国后的几十年里,无论工作或是休闲,钱学森通常都是穿着一身简朴的蓝色卡其上衣和军便裤,一只从美国带回来的公文包钱学森用了近40年,包两侧已经磨损,还有缝补过的痕迹。而与朴素到极致的生活用品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钱学森数量巨大、铺天盖地的书籍和资料。在“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展区,所有参观者都会被直达天花板的无数材料震撼!数以万计的剪报与其说是手稿,不如说是艺术品——整整齐齐地粘贴在A4纸上,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内容更是包罗万象,堪比百科全书,很多简报上还有钱学森的批注。

在钱学森当年的一本《工作手册》中可以看到,钱老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对具体问题过问得也很详细,包括在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还缺多少螺钉、螺帽都有统计。在学术风气日益浮躁的当下,钱学森的剪报仿佛在无声地作证:科学是容不得半点敷衍和马虎的,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懈怠。相比而言,如今的我们更应该正视自己的工作态度,无论是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是责任心和纪律性,都应该向老一辈的科学家们学习。

“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起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展览结束部分,一支穿越时空的笔临空挥毫写下这样一段钱学森的话。平实又高远的一段话,揭示的是一位科学大师伟大成就的源泉,对今天、对未来的人们启示无穷。

 

参观钱学森纪念馆有感

上海台风研究所台风理论室

411日上午,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党支部组织全体职工参观钱学森纪念馆,深入学习钱学森的伟大事迹。

进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科界楷模,民族英雄”的题字,这八个字概括了钱老对科学和祖国的贡献。从讲解员的介绍中,大家了解到钱老于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学院,后于麻省理工和加州理工深入研究机械、航空、数学等三个领域,师从美国著名科学家冯·卡门,提出了著名的“卡门——钱”计算公式。后来经过几番周折回到祖国,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积极投身祖国的各项重大科研事业,其参与开发的“东方红一号”顺利升空,东方红的乐曲响彻宇宙,自此他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并且是唯一一位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的科学家。钱老不仅在科学上建树极高,而且在哲学、艺术方面也造诣颇深。在参观的过程中,大家也被钱老严于律己,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高尚品质,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所深深感染。

此次参观活动结束后,台风室全体成员展开了一次热情洋溢的大讨论。大家认为,动荡的年代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和平美好的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学知识、长才能、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奉献的机会,我们应当向钱老学做人、学做研究。同时,台风室各成员也纷纷表达了各自的感触,大家一致认为钱老能够取得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善于用系统科学的理论观察和分析问题,钱老的学识不仅具有专业的深度,也有跨学科的广度,更有跨层次的高度。此外,大家也认识到,台风室主要以青年科技工作者居多,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今后的科研工作当中,要学习钱老对待学识严谨求实、实事求是,紧跟科技前沿,科学追求永无止境的崇高品质及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

 

满怀爱国热情,勇于科技创新——参观钱学森图书馆后心得体会

上海台风研究所数值预报室

坐落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自20111211日钱学森诞辰100周年对外开放以来,已接待了两万多名观众,在社会上激起较大反响和广泛好评。411日上午,上海台风研究所组织参观了该馆,在参观了钱老生平事迹和辉煌业绩后,深为前辈科学家“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崇高精神所感动。

钱学森是中国杰出的爱国科学家,是航空领域、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也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军人物。钱学森赴美留学后,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并成为了·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留美期间,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工作条件,但他一刻也不忘记养育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预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50年,钱学森毅然放弃美国的优越生活条件,准备回到祖国。但美国政府害怕钱学森回国效力,于是将其软禁,后来经过周恩来总理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高级将领作为交换,钱学森同志终于突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在回答美国移民官员的问询时,他说:“我是中国人,当然忠于中国人民!” 钱学森的爱国之情深深感染了数值室的每一个人,作为一名气象科研工作者,任何时刻都要牢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热爱祖国,忠于祖国,要把自身的科研工作与祖国的气象事业发展联系起来,在科研与业务工作中要不畏困难,勇攀高峰,为祖国的气象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在工作岗位上要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把单位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钱学森的科技创新思想内涵十分丰富,“生命不息,创新不止”是钱学森一生的真实写照。60年代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中国科研工作者,在极其艰苦的物质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研制出了“两弹一星”,奠定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实力基础。如此的成就在当时的中国,没有一个科技创新的思想作为动力是很难想象的。“两弹一星”精神就是创新精神,在没有充分的资料可查,没有现成模式可依的情况下,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中国航天军事科技人员锐意创新,仅用不到十年时间就成功研制出了中国自己的原子弹、氢弹和导弹。在钱学森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始终保持创新锐气和探索勇气,由此开辟一个又一个科学研究新领域,取得了大量原创性成果。他与导师冯·卡门共同创立了“卡门-钱公式”,自主开创了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两门新学科,创建了系统科学理论,构建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钱学森运用系统科学思想对人类的知识进行宏观研究,提出了关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理论。这是对人类所有知识及其分类的全新概括,深刻揭示了各个部类科学技术知识之间的必然联系。钱学森的多学科思想,就是在这个理论体系下逐步展开和丰富完善的。作为一名从事数值预报研究和业务的气象人,我们应该发扬钱老的科技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尽管当前我国的数值预报技术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不仅需要引进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更重要是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同时注重基础研究工作的创新研发。

钱学森是科学精神的积极倡导者,也是坚定实践者。他曾说一辈子有过三次非常激动的时刻:第一次是在1955年回国前夕,他拿着撰写的《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学讲义》去向导师冯·卡门辞行,导师说你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我感到为中国人争气了,激动极了;第二次是在建国10周年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简直激动得睡不着觉”;第三次是中组部把他和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一起作为解放4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他感到自己是劳动人民的一份子,心里激动极了。他一生有三个“不在意”:对“官”不在意,对“钱”不在意,对“名”不在意。为人处世坚持“五不”:不题词,不为别人的书写序,不参加任何成果鉴定会,不出席任何应景活动,不兼任何荣誉性职务。他无愧“人民科学家”的称号。在工作中,我们应该学习钱老的这种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不以私利为奋斗目标,不在个人得失上斤斤计较,甘于奉献,默默耕耘。

钱学森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钱学森身上有三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铭记。第一,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二,积极的创新精神;第三,自强不息的奉献精神。我们将铭记钱老的三种精神,并将之应用于实际的科研业务工作中,传承和发扬光大。

 

      参观钱学森图书馆的感受

上海台风研究所台风气候室

411日上午,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党支部组织全体职工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

一进图书馆,映入眼帘的是“科界楷模,民族英雄”,这八个字概括了钱老一生对人类科学事业和国家强盛的贡献。钱老于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学院,先后在麻省理工和加州理工深入研究机械、航空、数学等三个领域,师从美国著名科学家冯.卡门,提出了著名的“卡门——钱”计算公式,是世界著名喷气动力实验室负责人,也是世界导弹、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上世纪50年代,钱老一家几经周折回到祖国。回国后,他积极投身祖国的各项重大科研事业,他是新中国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的主要制定人之一,根据他的工程控制论的观点,提出了优先发展导弹火箭的战略思路。他参与了国防部五院的创建,亲自主持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主持了一系列导弹和运载火箭的开发和星箭结合、弹箭结合的试验定型,他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钱老是唯一一位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的科学家。除了航天事业,钱老对环境治理、人体科学、思维科学都有他独到的观点和贡献。另外,钱老不仅在科学上有极高的建树,而且在哲学、艺术方面也造诣颇深。

此次参观活动结束后,按照党支部要求,气候室展开了讨论。我们认为,我们应当向钱老学做人、学做学问。钱老能够取得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有不断探索、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习惯,同时他有心无旁骛的境界。大家都被钱老严于律己,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高尚品质,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所深深感染。

在今后的科研工作当中,我们要学习钱老对待学问严谨求实、实事求是的态度,学习他站在科技前沿,科学追求永无止境的境界,学习他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更好地做好我们的工作。

 

钱学森图书馆观后感

上海台风研究所台风信息室

20111211日,也即“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开始,位于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图书馆免费开始对公众开放。20124月在台风所党支部的组织下,台风所全所职工集体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观后回来,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钱老一生的杰出成就和深深的爱国情怀所深深打动。

图书馆中展示了钱学森的生平事迹。一件件的展品和一个个的故事无不叫人震撼。在我印象里有三件展品令我颇有感触。

第一件是玻璃窗展示的所有手稿。有人可能说手稿有什么感触。可钱学森的手稿深深地打动我、吸引我们、感染我们。他的手稿很整洁,几乎没有一个错字,书写的很认真,连标点这种小细节都不放过。真让人震撼。可见他做事情的认真程度。钱学森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一,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科学家,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我想这些荣誉和他做事的态度密不可分。

第二件是在“科学前沿的开拓者”展区,记者看到了钱学森涉足的主要学科领域及其时序的列表,从航空航天、流体力学、火箭技术、物理力学到教育学、文艺理论、沙草产业、城市学……钱学森宽广的学术涉猎和巨大的成就让参观者叹服。同时看到钱学森所读的两面墙一样的书架上陈列的一本本书籍,讲解员介绍说这只是钱学森看的一部分书,我们终于明白为何他的知识如此渊博,涉猎范围为何如此的广泛。他是一个做事一丝不苟,努力勤奋、热爱读书、孜孜不倦学习的人。

   第三件是一个电子屏上显示的他的一句话“我很高兴能回到自己的国家,今后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们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句话是50多年前钱学森冒着重重危险回到了祖国的拥抱中时说的一句话,短短五十字,却在字里行间中溢出一种无比强烈的爱国之心。钱学森191112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19239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19299月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6月考取公费留学生。钱学森抱着“航空救国”的理想赴美深造,临行前,他向同学袒露心声:“现在中国政局混乱,豺狼当道,我到美国去学技术是暂时的,学成之后,一定回来为祖国效力。”钱学森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387月至19558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冯·卡门教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但是,在美国学习、工作期间,他始终心系祖国,密切关注国内局势变化,随时准备返回报效祖国。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国的心情更加急迫。1950年夏,他向加州理工学院提出回国探亲,但临行前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拘捕,遭受无理羁留达5年之久。他不屈不挠、顽强斗争,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祖国,并立即投身到新中国建设的热潮中。1986年美方邀请钱学森赴美访问,以弥补过去对他的不公正待遇,但这种弥补只能以民间方式进行,美国政府不愿作出表态。钱老在回复此事的信中说:“我们中国人有国家的尊严,美方既不能为过去对我有不公正待遇表态,那我就不能再去美国。”钱老再一次以他的言行维护了中国人的尊严。钱学森常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我的事业在中国,成就在中国,归宿在中国”。朴实的言语展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赤子情怀。[page]分页标题[/page]    

钱学森,他是享誉海内外的科学巨匠、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他为祖国和人民留下了彪炳史册的科学成就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的精神光芒将一直照亮后人前进的道路。也将成为我们普通科研人员工作、学习及思想上的精神大师,其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将影响和感召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  

 

科学精神,爱国情怀,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参观钱学森图书馆有感

上海台风研究所海洋室 

为加强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学习和发扬钱学森精神,参加了所支部组织的参观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通过此次活动,有以下几点深刻的感受。

第一 志在祖国、心系人民的爱国精神。

他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我在美国待了二十年。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回到祖国后为人民做点事。”他是一位把祖国、民族的利益和荣誉看得高于一切的人,正是钱学森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才使他攀登到科学的高峰。

第二 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

美国为了让钱学森留下来,给了他许多官职、高位,可是钱学森并没有被这些诱惑所吸引,而是淡定地面对。在回到中国后,基本只任副职岗位,拒绝参加一切评审会,一心扑在科学研究

第三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精神。

钱学森一生献身科学、献身国家的强盛,同时他一生都在学习。图书馆内,珍藏着留有钱学森“nothing is final”手迹的信封,表达他对科学真理的探求永无止境的信念。一面书信墙令我们深感震撼,那是钱学森的藏书和简报,密集地布满墙壁、直达屋顶。在钱学森当年的一本《工作手册》中可以看到,他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关注每一个细节,包括在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还缺多少螺钉、螺帽都有统计从展览中可以看出钱学森逻辑严谨,思维清楚,胸有成竹。到了晚年,把其毕生的科学成果汇总成一套现代科学理论体系,这就是他的毕生心血。这种大师级人物,固然有其聪明的一面,但更多的还是一种逻辑的构建,认知的构建,才能不断的创造自己的体系,汇总自己的体系。钱学森的后期科学思想更多的是哲学层面的认知,比如系统科学,集成综合方面的科学,一整套的现代科学理论体系的认知等等,无不体现其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