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台风研究所!

工作动态

追风,一直在路上 ——“台风所”开展观测试验小记

发布时间:2021-07-26 15:17:34   作者: 办公室

  7月25日傍晚,已登陆的台风“烟花”给浙江、上海沿海地区带来狂风暴雨。在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黄沙渔业村附近,一辆白色重型卡车稳稳停在风雨中,“台风移动监测”几个大字在车身侧面格外醒目,这是来自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以下简称“台风所”)的移动观测车。

为何会出现在这里?原来,为获取“烟花”观测数据,早在7月23日下午,台风所派出9人“追风小组”和移动观测车来到舟山,进驻普陀青龙山气象站、黄沙渔业村等观测点开展观测试验。

选址追风,海陆协同积累数据

追风活动中,选出合适的观测点至关重要。经过大家仔细考察,观测点定为黄沙渔业村附近,这里离海岸线有一定距离,能够保障队员们的安全,同时地势开阔,方便停放观测车。

伴着“追风小组”进驻舟山市的移动观测车,已经是他们的“老朋友”了。它不仅能“扛住”14级至15级的大风,还搭载了风廓线仪、GPS探空、自动气象站、激光雨滴谱仪等“黑科技”,已执行过近20次追风任务。而这一次,“追风小组”还在海上新增了测试使用的无人艇协同试验。

7月24日,大家刚一抵达观测点,就立刻给设备进行全面“体检”,有的站在车顶,有人站在车下,忙活好一阵,终于完成了调试工作。根据台风所副所长汤杰介绍,此次“追风”,他们将开展多项台风外场观测,例如利用激光测风雷达探测台风精细结构和致灾性大风特征,开展臭氧探空探测台风对大气化学成分影响,还将利用雨滴谱和风廓线联合观测台风登陆风雨精细结构演变等。

一夜未眠,连放9个探空气球

“就现在,放!”随着一声指令,一只直径约1.5米、高约3米的探空气球缓缓升空。

夏卫祖被狂风追得连打了几个趔趄,张帅一只手努力控制着大风中随风倾斜的气球,好一会儿才让气球适应了风向的节奏。在口令发出后,两人默契地同时松开手,和其他队员一起看着气球摇摇摆摆地顺风直上。大家不约而同地发出喝彩:“首球放飞成功!”

每隔一段时间放飞一次探空气球,是台风外场观测的“经典项目”。每次在狂风暴雨中释放探空气球,都需要5名队员共同完成。他们其中一人负责充气,另一人负责拖着气球“头部”,其他人则在旁边紧盯,以防出现突发情况。这个“项目”实属不易,有时气球会被大风吹成各种扭曲的形状,一不留神,人就会被气球带着跑。

7月24日19时,赵兵科、汤杰、夏卫祖、张帅、严嘉明、林立旻6名“追风人”在“烟花”环流内施放了第一个臭氧探空气球。为了获取连续的探测数据,他们需要每隔3小时施放一次。截至25日22时,他们一共释放9个探空气球,其中3个为臭氧探空气球。

这样的节奏中,大家几乎一夜未眠。除了放球,队员们还要按时开展相应观测。实在累了就在车里趴半个小时,等到大风间隙看准时机,再次开展放球工作。循环往复,天色渐渐亮了起来,队员们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这是一支劲头十足的队伍。博士赵兵科作为优秀党员,从2007年开始,每次追风行动他必是领队,如今已数不清踏过了多少追风路;“90后”主力追风成员林立旻腿部被意外割伤,但他仍坚守岗位,帮忙做好数据分析,紧盯实况信息,保障观测车上的仪器设备正常运行;加入台风所不到两年的严嘉明,每次都积极主动申请参加追风,这已经是他第3次参加追风行动了。

钻进“台风眼”,探究自然奥秘

7月24日至25日上午,狂风暴雨一直在持续,移动观测车周边的树木被吹倒了很多。25日12时30分前后,台风“烟花”在浙江省舟山普陀沿海登陆。

而此时,在“追风小组”的观测点周边,神奇的现象出现了:原本灰蒙蒙的云彩逐渐消散,让人感受到太阳的温暖和亮度,还出现了大量飞鸟、蜻蜓等,四周俨然一片“鸟语花香”。

原来,大家此刻正处于带来严重灾害的台风“烟花”正中心!“台风眼区就像由云墙包围的孤立‘管子’,它里面的空气几乎是不旋转的,风很微弱,并且台风眼区为下沉气流,才呈现出这样风平浪静的景观。”经验丰富的赵兵科解释。

面对这样神奇的场景,汤杰笑呵呵地对几个年轻人说:“你们很幸运,第一次来追风就看到了台风眼的景观!”

  (作者:赵宁 孙梓曜 唐碧 王敏 责任编辑:栾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