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台风研究所!

工作动态

践行“观测即服务”理念,迎战台风“竹节草”,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在行动

发布时间:2025-07-31 17:48:22   作者: 戴宇凡、郭蓉

7月30日凌晨4时30分,今年第8号台风“竹节草”(热带风暴级)在浙江舟山朱家尖岛登陆,下午16时40分台风“竹节草”在上海市奉贤区再次登陆。这是今年首个正面登陆上海的台风。台风影响期间,为进一步提升华东区域台风预报预警能力,在国家气象中心技术指导下,上海市气象局联合浙江省气象局、江苏省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围绕台风“竹节草”路径、强度和风雨影响,联合开展了观测预报一体化业务试验。本次观测试验是《华东区域台风观测预报一体化业务试验实施方案(2025—2027年)》印发以来的第一次大考,由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和亚太台风研究中心牵头承担,试验目的是践行“观测即服务”理念,推进机动+固定台风观测与数值预报一体化,深入开展台风预报关键技术优化、效果评估,提升防台减灾整体效能。

逆风而上,暴风雨中的“孤勇者”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台风野外观测党员突击队”紧盯台风动向,闻令而动开展抗台观测,继台风“丹娜丝”之后再赴一线开展台风“竹节草”联合观测,为迎战台风“竹节草”贡献科技力量。

台风“竹节草”再次生成以来,野外观测党员突击队便对外场观测地点的选取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根据最新的路径预报情况,并结合亚太台风研究中心穆穆院士工作站研发的CNOP观测敏感区识别系统的结果,将上海宝山和上海浦东临港新城选为外场观测点。

图. 台风所野外观测党员突击队

7月29日,台风所联合杭州佐格、宜通华盛、联赣光电、青岛镭测和南京牧镭等设备公司,分别在宝山和临港新城两个观测点布设观测仪器并配合业务观测网开展加密观测,获取第一手的实时观测资料。位于宝山的观测点将主要进行臭氧探空,并在试验结束后同风云卫星进行比对;位于临港新城的观测点则主要利用移动X波段相控阵雷达同多激光雷达协同观测,捕捉台风“竹节草”登陆过程中精细结构的演变。与此同时,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利用风云系列卫星对台风“竹节草”开展加密观测。

图.7月29日,移动X波段相控阵雷达在南汇嘴观海公园开展观测

上海、浙江、江苏三地气象部门于7月29和30日14时和02时在宝山站、杭州站、洪家站、南京站、射阳站同时开展探空气球加密观测,并同时建立了包括加密探空、风廓线、地面自动站、激光测风雷达等观测资料在内的共享平台,确保观测资料能够及时同化进入上海台风研究所上海台风数值预报模式,为29和30日下午16时的加密台风会商和08时全国天气会商提供支撑与保障。

图. 7月29日,上海宝山探空站施放探空气球

随着台风临近,风雨逐渐增强。党员突击队紧锣密鼓开展科学仪器的布置、调试工作。30日凌晨1时30分,党员突击队在宝山释放了第一个探空气球,在随后的观测中,他们24小时驻守现场,每隔6小时释放一次气球,并确保各类仪器正常运转以及观测数据的及时上传。这些观测数据将以前店后厂的形式实时上传外场试验资料综合处理子系统,为台风监测预报提供实时参考。

图. 7月29日,台风野外观测党员突击队队员严嘉明安装观测设备

图.7月29日,台风野外观测党员突击队队员戴宇凡检查观测设备运行情况

迎风而战,精准研判的“守望者”

7月28日至31日,台风值班团队奋战在预报的最前沿,为全国早会商和加密会商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数据支撑。升级了“台风监测预报信息平台”,新增台风集合预报聚类分簇、台风登陆概率预报等产品,平台面向全国气象部门开放共享。值班团队精心制作了十余份预报分析材料,每一份材料、每一个数据都经过反复推敲和验证,只为给决策部门提供最准确、最可靠的依据。为助力打通气象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值班团队累计发布4份台风专报和2份中长期预测材料,为社会各界提供精准的台风发展趋势和影响评估研判。

29日,为进一步落实“加强宣传科普,切实做好公众气象服务”的工作要求,台风所朱雪松研究员参加媒体连线直播,为市民解读台风、讲解防台避险知识,进一步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以气象新质生产力赋能城市防台减灾。

图.7月29日晚,台风所研究员朱雪松接受上海卫视夜线约见采访,解读“竹节草”路径及风雨影响

30 日,台风二级响应启动。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党员示范岗预报员张旭和黄绮君宛如两颗坚定的钉子,牢牢地钉在了值班岗位上。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异常信号,全神贯注做好台风监测。台风预报服务科技支撑党员责任区郭蓉值班长严格把关每一份台风预报材料。他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为台风预报服务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

图.7月30日,党员示范岗预报员张旭和黄绮君以及党员责任区郭蓉值班长分析台风动向

随着台风“竹节草”逐渐远离上海,观测预报一体化业务团队全体成员紧绷的神经终于得以稍缓。然而所有人都清楚,每一次成功的防御只是阶段性胜利,前方仍有更多未知的挑战亟待攻克。正是凭借着这种迎难而上的勇气、矢志不渝的信念和甘于奉献的精神,他们在风雨征程中砥砺前行,筑起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钢铁防线。

(文/审:戴宇凡、郭蓉 复审:唐碧 终审:梅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