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台风研究所!

台风追击

勇负行者使命,一路披靡风雨——记直击“海葵”的台风所台风业务团队

发布时间:2012-08-17 17:35:25   作者: admin

201284日,持续时间达一周的双台风“苏拉”和“达维”的业务值班任务才刚刚告一段落,台风“海葵”就携裹着更加咄咄逼人的气势从太平洋上直面扑向我国东海而来。上午11点,随着今年第26期“台风活动专报”发出,上海台风研究所台风业务团队的全体成员已陆续就位投入了直击“海葵”的战斗。

台风值班团队

“海葵”侵袭华东沿海的一周内,恰好轮到值班长曾智华博士负责带班。作为值班长,他参加了8日清晨6点的早会商。为了做足准备工作,有谁知道前夜他直至深夜2点多才上床休息。在坚守岗位连续近三天后刚回到家,又有谁知道他却因为一个紧急电话而迅速折返回了单位,往返路途乘坐地铁就要耗费近两个小时。

虽然本周的值班长任务并不由自己担任,但是徐明博士却一点儿也没感到轻松。还没来得及把“苏拉”和“达维”双台风几天连轴转的疲劳送走,他就连续接到了上视新闻、第一财经、上广新闻和中国气象报等多家媒体的采访任务。为了精心准备有关“海葵”动向及台风次生灾害等采访内容,为广大市民提供更丰富的台风信息,徐明博士放弃了调休,出色完成了一系列访谈任务。

汤杰博士在大家的眼中无疑就是一个“多面手”,似乎任何难题都能被他神奇化解,然而藏在身后的默默付出却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正如6月中旬的一次台风值班,当早晨8点他精神抖搂地准时赶到业务值班室的那一刻,几乎没有人知道他是当夜4点才刚刚从外地出差回到上海。这次“海葵”影响上海,当他有天刚刚值好夜班准备回家休息时,却临时接到了协助领导准备汇报材料的任务,他二话没讲投入了工作。或许就是这样一贯欣然承担突发任务的态度和出色的工作成绩,汤博士才成了人人心目中的“多面手”。

上海发布“海葵”台风橙色预警的夜晚,陈佩燕彻夜未眠,一夜坚守在值班室。应明由外地出差刚刚返回上海,就带病来到单位参加值班。万日金在周末休息时接到同事要求维护系统的电话,立刻抱着两岁的儿子来到办公室加班。台风值班团队的全体成员在与“海葵”战斗期间,大家互帮互助、团结一致,积极参与每天的值班任务,主动了解台风的最新动态,无私放弃个人时间,帮助值班人员查询历史资料和准备会商材料,充分展现了团队高度的合作精神。

 

 

 

数值预报值班团队

数值预报值班团队肩负着局三楼预报平台数值分析岗值班和数值预报系统的日常维护保障工作。台风期间,团队全体人员连续奋战两周,日夜坚守岗位,密切监控业务系统的运行,确保数值模式对台风及其风雨影响预报产品的正常输出,不仅参加了所有业务平台会商,同时以专家解读方式作客“新闻热线”数次。

刚刚结束了“苏拉”和“达维”双台风的业务值班,84日起,数值预报值班团队的值班长李泓博士又紧锣密鼓地投入到了“海葵”的奋战之中。连续两周的时间里,她没有休息过一天,高强度的密集作战,引起腰痛病频频发作,但她每天贴着止痛膏药和绑着护腰腰带仍在坚持工作。为了参加8日早晨6点的全局会商,她7日夜晚一直在单位值守到10点才休息,仅仅只睡了三个多小时,凌晨4点她又继续一头扎进了紧张繁忙的准备工作中。李泓的丈夫在外地工作,平日里家中只有母子两个人,可在业务值班期间,因自己不能正常回家,所以家中常常就只有刚刚初中毕业的儿子一个人。台风影响上海最严重的时候,小家伙不仅需要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还要担负起保卫家庭财产安全的使命,每每想到这些,李泓的心中常是交织着幸福与愧疚。

团队成员王平前段时间刚刚做过开刀手术,目前身体刚刚恢复就投入了“海葵”台风的值班工作中。她不仅需要做好每天数值值班业务,同时还要兼顾数值预报系统的维护。为了8日早晨WARR业务系统能够及时计算出结果,在7日晚将近11点才结束了连续两天的业务值班后,仅在值班宿舍休息了四个小时,她仍在8日凌晨3点就起床进行业务系统监控,直至WARR系统当天02时的结果出来才回家休息。

杨玉华虽然没有参加业务值班,但是为了数值业务系统的稳定运行她却是付出了大量心血。在“苏拉”和“达维”双台风期间,为了能更好的展示数值预报结果,杨玉华持续不断地对数值预报显示系统进行了优化改进,并连续多天在深夜起床关注业务系统是否正常运行。

台风期间,为了发挥“华东移动加密观测联防试验”宝贵资料的效用,李佳舍下家中才六个月大的新生宝宝,坚持加班加点修改程序,实现了加密资料在业务系统中的应用,最大程度地发挥了资料的对台风预报的效果。

在完成了81日至4日于浙江泰顺实施的“苏拉”台风的野外观测试验后,5日返回上海仅休息了一天,6日上午徐同又奔赴上海崇明开始了“海葵”台风的野外观测工作。观测持续到9日结束后,徐同没有休息一天,10日又投入到了新的工作中。

 

 

 

野外追风观测团队

在上海市气象局和台风所的统一部署和组织下,台风所野外追风观测团队自81日到9日先后对“苏拉”和“海葵”台风进行了两场外场观测实验。

经过10多个小时的长途跋涉,野外追风观测团队终于的81日晚20点左右抵达了台风“苏拉”的野外观测现场。此次观测地点选在了地处浙江温州市西南部的泰顺,这里属丘陵地区,被当地人称之为温州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

团队到达泰顺后,未经歇息便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台风观测的准备工作。由于到达泰顺县时天色已晚,找寻合适的观测点便成为团队首当其冲的重要任务。在当地气象部门的协助下,团队最终将观测地点设定在当地的一所重点中学(罗阳二中)。该中学地势较高,而且在校园内还有一个宽阔的操场,便于追风移动车的停放,四周更无高层建筑干扰,实属观测的理想场地。观测场地确定之后,经过短暂休息,团队便开始了观测设备的调试,首先打开车载风廓线雷达进行实时观测,紧接着便进行GPS探空试验的准备。按照原定的观测计划,将在81日晚23点第一次释放探空气球,之后每间隔三小时释放一次。正当大家准备释放第一次探空气球时,团队负责人赵兵科博士却发现车载GPS定位系统无法搜寻到清楚的卫星定位信号。经过分析,大家初步判定可能是GPS定位天线出现了故障,当时距离初次释放探空时间已不到一小时,观测团队立即对设备进行了故障检查,但由于短时间内无法判断故障原因,致使释放探空气球的工作未能按计划实施。虽然这在野外观测中还是头回碰到这个难题,但赵兵科博士并未放弃,继续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修,整整一夜没有合眼。尽管本次观测任务中GPS探空试验未能如期开展,但由于团队将车载风廓线雷达实时获取的第一手观测资料及时传输回了市局,供预报员及时参考,因此对台风天气预报的服务工作仍然起到了积极的支撑作用。83日下午,随着“苏拉”台风登陆后快速减弱,观测点风雨影响进一步减小,团队在接到所上级指令后停止了观测,于4日下午返回抵达上海。

“苏拉”台风刚刚挥手告别,“海葵”台风就又呼啸而至,观测团队立即拟定方案分作两个小组开始实施对“海葵”的野外观测。第一小组于86日先行奔赴崇明进行观测,第二小组于87日下午14点驾驶新移动车从南京出发,直接奔向计划观测的目的地浙江嘉兴。然而,当第二小组的观测车行驶至南京黄栗墅服务区时,车子却意外出现了故障,车胎不仅被扎破,而且车辆的液压支撑腿也出现了问题。在耗费近两个多小时后,故障才被排除,而此时离预定到达观测地点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为了能够按照预定方案进行台风观测,观测小组争分夺秒赶往观测现场,终于在次日凌晨030分到达了目的地。顾不上吃饭休息,观测小组的队员发扬连续作战的工作作风,立即开始调试仪器。已经退休的邵德民高工不顾疲劳,冒着大雨亲自爬到3米多高的车顶调试移动自动站及GPS天线等设备。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调试,激光雨滴谱仪、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一一陆续开始进入正常运行状态,但是新车上装载的GPS探空系统也是无法正常工作。经过赵兵科博士和邵德民高工的细致排查,发现是由于连接信号处理子系统设备和地面校正装置的双绞线出现了问题,但在更换了双绞线后仍未能成功。尽管本次GPS探空也未能正常工作,所幸通过微波辐射计、激光雨滴谱仪及风廓线雷达等仪器观测组仍然获得了台风“海葵”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将资料一一及时传回了上海市气象局。89日上午,随着“海葵”登陆后快速减弱,第二小组在接到指令后开始撤回,于当天晚间抵达南京,并在10日将观测车及移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馈给相关厂家后,当天晚间才返回上海。

 

专家解读团队

台风所专家解读团队共有四位专家,每每台风到来的日子,就属他们最繁忙,频频亮相在电视荧屏和报纸网络,出镜率绝对赛过很多大明星。就像这次双台风和“海葵”影响上海期间,很多人看到他们的第一句话就是:“哇!昨天我在电视里又看到你了,你比前一天更上镜啦……”其实大家很难体会,做这个明星可真是太不容易了。

余晖副所长在双台风及“海葵”台风影响华东沿海期间,连续多次接受了上视新闻等媒体的采访,为公众了解台风的最新动态和走向给出了详细解读。“海葵”台风橙色、红色预警一路拉响期间,因为担任首席预报员的丈夫也在单位忙碌,她只能将5岁的儿子托付给年迈的父亲,自己连续三天值守在单位,圆满取得了“海葵”台风业务值班领导和专家解读的重要任务。

王晓峰副所长在“海葵”台风先后发出橙色、红色预警的7日和8日两天里,连续两个夜晚参加了上海综合频道新闻夜线的直播访谈节目。看到他在电视里挥洒解读如何提高台风预报准确性以全面迎战海葵的画面时,不满6岁的儿子兴奋地跳了起来,大声说:“我终于见到爸爸了,从那天带我游好泳就一直还没看到过他呢……”是呀,带儿子游泳还是一周前的事情了,从那之后就一直忙个不停,早晨上班时儿子还没起床,晚上回家时儿子则早已进入了梦乡。就是这样坚守、坚守、再坚守,迎战海葵的战斗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原本在结束“苏拉”和“达维”双台风的值班长任务后,徐明博士准备稍作休息就开始前期工作的总结。不料“海葵”的迅雷造访打乱了设定好的计划。“海葵”台风影响华东沿海期间,虽然没有直接参加值班任务,但是他依旧忙得不可开交。由于他在双台风期间几次接受媒体采访的效果非常好,所以仅在“海葵”橙色预警发布的7日当天,他又连续接到了上视新闻、ICS、第一财经、上广及中国气象报等数家媒体的采访解读任务。作为专家,在采访中他详细为公众解读了“海葵”的动向及如何预防台风次生灾害发生等内容,为全体市民积极响应参与直击“海葵”并取得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海葵”已经远离上海的12日,徐明博士再次受邀参加了上广9902012进行时”的直播节目。

“海葵”影响上海的数天内,为了做好新华社、香港凤凰卫视、上视、东视等多家媒体的专题采访任务,平日里对待工作一向精益求精的李永平博士在每次接受任务前都会耗费数小时精心进行准备工作。在一次次长达几十分钟的采访中,凭借个人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扎实的业务功底,李永平博士先后针对“海葵”台风可能影响程度、与历史相似比较及其未来趋势等问题进行了精彩解读,博得了各家媒体记者的一致好评。

 

后勤保障团队

由台风所党支部、工会组成的慰问工作组,于7日和8日夜晚慰问了战斗在一线的台风值班团队和数值预报值班团队的成员。当时正处“海葵”台风影响上海最为严重的时期,上海一路拉响了橙色、红色台风预警信号。7日当天,恰好是工会主席朱伟荣父亲的周年忌日,他白天在家中安排好一切后,当天下午5点前立即采办好慰问品并赶回了单位,与党支部陈元球书记一起进行了晚间的慰问活动。做为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支部、工会表示今后将继续加强相关工作的开展,为全面推动台风所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7日晚21点,“海葵”台风的橙色预警信号正式拉响。考虑到办公室的唐碧怀孕已近六个月,雷小途所长安排通知她8日可以在家休息一天。但是,8日清晨,唐碧仍然准时来到单位,她说在台风影响期间,大家一定都会十分忙碌,这时候即便在家里休息她也不会安心,她愿意在单位为大家分担,哪怕只是做一些极小的事情,肚子里的宝宝肯定会为她这个准妈妈感到自豪的。

没有惊天动地,也没有豪迈伟岸,上海台风研究所台风业务团队的全体成员们如同永不停歇的行者一般,一路朝暮奔忙在征服台风的战场上。凭着一腔热爱和一份使命,在一次次直击台风的艰巨作战中,他们以智慧和汗水登上了一座座科研高峰,以坚韧和勇气攻克了一道道业务堡垒,为国家台风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社稷百姓的安全奉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一篇篇台风行者的感人质朴篇章。